孔子讲过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,同时,己所欲也勿强施于人,其实也是强调自愿的本性。
出自: -白说
还没有评论
老子更明白自己是老子,孔子也更明白自己是孔子了。他们会更明确地走一条相反的路。什么都不一样,只有两点相同:一、他们都是百代君子;二、他们都会长途跋涉。他们都要把自己伟大的学说变成长长的脚印。
出自:-
他想起曾和赵不尤争论孔子那句“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”。“孔子这句话说反了,‘古之学者为人,今之学者为己’才对。若只为自己,不成了自私自利之徒,算得了什么仁人君子?”他说。赵不尤听了笑着摇头道:“早先我也这么想,不过这些年细细琢磨后,才明白此中深意。一心只为他人,乍一看,是仁者胸怀,但其中有两处疑问,其一,你为他人好,他人却未必真觉着好,就如有人不爱吃鱼,你却非要拿鱼给他吃,居心虽善,却是强人所难,适得其反。”他忙道:“这么说,难道人都不该行善?”赵不尤又摇摇头:“这就是第二处疑问,何者为善?世人从小被教导行善,大多人一生也都在行善,但很少去想什么是善?若不明白什么是善,行再多善,也只是愚善。
出自:冶文彪 -清明上河图密码
向来只闻劝人读书,不闻劝人游山。但书中亦已劝人游山。孔子《论语》云,仁者乐山,知者乐水。即已教人亲近山水。读朱子书,亦复劝人游山。君试以此意再读孔子、朱子书,可自得之。太史公著《史记》,岂不告人彼早年已遍游山水。从读书中懂得游山,始是真游山,乃可有真乐。
出自:钱穆 -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
常无欲,以观其妙;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那是孔子的境界未到,否则就不会大惊小怪了。
出自:晓梦 -秦时明月
从孔子时代到今天两千五百年间,向来没有出现过大同世界。但是“天下为公、世界大同”这个理想崇高而远大,华夏子孙,代代相传,高山仰止,景行行之。
出自:周有光 -朝闻道集
我喜欢孔子的入世,入得很清晰,有智慧,含幽默,实实在在不标榜。道家则总有点标榜的味道,从古到今,不断地有人用道家来标榜自己,因为实在是太方便了。
出自:阿城 -阿城精选集
一个人体内可以有不同的毒,孔子毒,韩非毒,不同的毒用于不同的攻防。
孔子也曾经说追求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《论语》里面有一段说了,有的人是可以跟你论道、谈道,说起来头头是道,可是,没有一丁点儿实行,都是空言、诳言、大言。所以有的人是可以论道,但不能够真正地追求道。有的人“可以适”,就是往,就是追求道,但是不可以立,他站不住脚。他今天这边追求两下,明天那边追求两下,他不能够持守住啊。孔子说“可与立”,就算有一个人他追求一个道,他也守住了,他立定了,孔子说,还不可“与权”呢。权就是权力的权,也就是权变之权。
出自:叶嘉莹 -小词大雅
屌丝想要模仿“高富帅”,不要模仿他们拥有什么,而要模仿他们舍得扔掉什么…为什么在我眼里孔子、孟子是最大的“高富帅”呢?不是因为他们富可敌国,而是因为他们舍得放弃富可敌国的那条路。项羽是高富帅,但是在孔子面前他是屌丝。他占领了咸阳之后急着东归,说:“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锦夜行,谁知之者?”而孔子说: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-这才是“高富帅”的最高境界。
出自:王路 -练习场
孔子曰:“毁人之善以为辩,狡讦怀诈以为智,幸人之有过,耻学而羞不能,小人也。
还没有评论